所长信箱   |    信息公开   |    内部办公   |    内部办公(旧)   |    ARP   |   图书馆   |    中国科学院   |   网站地图
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 海洋科普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Letter文章

文章来源:供稿/供图:杨子欣  |  发布时间:2020-06-10  |  【打印】 【关闭

  

  近期,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Cetaceans under threat in South China SeaLetter文章。文章结合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工作和成果,呼吁关注我国南海鲸类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 

  所有鲸类动物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附录I或附录II,其保护在国际上受到极大的关注。 

  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南海执行鲸类考察过程中,发现大量深潜和远海性鲸类动物,包括抹香鲸、喙鲸、短肢领航鲸、糙齿海豚、热带斑海豚等多个物种。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相关海域发现抹香鲸、喙鲸等大型深潜鲸类动物的群体。同时,几乎所有的目击记录都有幼年个体。结合历史上的捕鲸和搁浅记录,以及研究团队近期发表的渔民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南海具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是多种鲸类动物繁殖和抚育场所,是国际上鲸类重要的热点分布海域,理应受到特别的保护关注。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厚的渔业资源。然而,近几十年来,周边国家非法、未经报告或无管制的渔业活动导致了整个地区的渔业过度捕捞,这对该海域的鲸类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渔业过度捕捞导致鲸类动物食物资源枯竭,从而限制了它们的营养物质摄取;同时,渔业作业也会导致数以千百计鲸类动物误捕或被螺旋桨撞击,导致直接伤亡。很多渔船还会产生高强度的水下噪音,损害鲸类的听力以及干扰它们的行为,从而导致它们迷失方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南海的鲸类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及其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保护它们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至关重要。为提升南海鲸类保护意识,促进域内国家加强渔业和其它人类活动管控的政策改变,科学界、保护界和政策制定者就南海鲸类保护的需要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域内国家应该在不考虑任何政治或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开展鲸类研究和调查以确定南海重要的鲸类栖息地。这些研究有助于制定准则或规章制度管控包括渔业在内的人类活动,为将来在南海规划海洋保护区或海洋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南海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后,为保证鲸类动物有充足的食物资源及良好的生存环境,域内国家应在渔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完善渔业管理规范,既保障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渔业安全和民众生计,又保护脆弱的鲸类免受持续的伤害。 

 

  注:Science期刊letters文章是较短的研究报告,一般不超过300字,主要评述国际上普遍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该期刊已发表的内容。 

  Songhai Li*, Mingli Lin , Francesco Caruso , Lijun Dong, Wenzhi Lin, Massimiliano Rosso, Alessandro Bocconcelli. Cetaceans under threat in South China Sea. 2020, Science 368 (6495), 1074-1075. DOI: 10.1126/science.abc7557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备案证号:琼ICP备13001552号-1   琼公网安备 46020102000014号
地址: 三亚市鹿回头路28号 邮编:572000 网站维护:深海所办公室   邮箱:office@idss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