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海南日报】三亚深海科技突破“天花板”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4-09 | 【打印】 【关闭】
可下五洋捉“鳖”,让海斗深渊不再神秘
三亚深海科技突破“天花板”
2016年8月1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首航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顺利归来,停靠三亚码头。
位于三亚的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工程技术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组装深渊着陆器。
陈列在“探索一号”科考船甲板上的“天涯”号着陆器。
从近海走向远海,从洋底走向深渊,人类对大海的探索从未止步。
当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深海所”)深渊科考队乘“探索一号”科考船,于2016年和2017年两航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并公布一系列科考成果时;当第一台“中国制造”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投入使用时……
这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对整个中国深渊科考界来说,不亚于一针兴奋剂。
深海科考打上“海南记号”
狮子鱼、钩虾、万米海水……“探索一号”两次深渊科考,将这些样品从太平洋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带回; 深海海底地震仪、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潜水器、全海深“万泉”号着陆器……一系列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装备得以成功测试应用。
这两次万米深渊科考意义之重大,直至今天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因为它向世界证明了,万米海斗深渊不再是中国科学家的禁区,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一世界前沿科学领域进行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深渊科考队负责人说。
而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深海所选址海南三亚,在这座滨海城市打造集成深海科考、工程装备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的“一条龙”产业链,一方面,推动国家在深海科研、载人深潜領域走向世界前端,另一方面,也让三亚这片热土,成为我国突破海洋科技“天花板”的重要基座。
对于海南来说,中科院深海所的两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也让这一世界瞩目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上了“海南记号”:在海南省科技厅的重大专项支持下,中科院深海所在国内率先研发出一批着陆器,并以“天涯”号“海角”号“万泉”号分别命名。这些着陆器在两次万米深海科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中“天涯”号深渊着陆器成功获取大量近底水样、视频、照片及部分沉积物样品等;“海角”号着陆器则在接近7000米深度捕获狮子鱼、大型端足类钩虾;“万泉”号着陆器和海底地震仪进行了一系列高精度的三维定位作业,布放了多个具有精确坐标位置的海底标识……这些自主研发装备的成功投用,促使了我国深海技术及海洋关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彰显了海南欲打造领跑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雄心。
今天的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有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南有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可谓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工匠精神”激励科研人
人们无从得知科家们付出的汗水艰辛,直到每一次试验成功、项目完成、科考成果公布,方可从中感受科研人员严谨、奉献的科学精神。“80后”钳工周皓就是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员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名从事深海科研装备的加工、制造和维修的高级技师,他技术精湛,对工作精益求精,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首届百名最美青工等,是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南省的“天涯工匠”。
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两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科研任务时,周皓都在船上执行保障任务。“深海装备处在高压低温的极端环境下,不允许有一丝马虎,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就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周皓时刻秉持“工匠精神”,严格要求着自己,也持续影响着他的团队。科研机构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也成为三亚乃至海南科技人才奋斗的榜样。
筑巢引凤推进产业融合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力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发展。目前,中科院深海所正全力投入,实施先导科技专项(B类)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项目。
据悉,这一项目云集中科院12家研究所以及多家高校和企业,集国内最好的工程技术力量,计划在5年内完成3次深渊科考航次,突破若干深渊探测关键技术,获取深渊基础地质、环境和生命数据,初步形成我国的深渊学科体系,形成支撑我国深渊科学研究及探测的技术装备系统,培养出专业的深渊科技人才队伍,并最终建成国家级的深渊科技卓越中心。上述两次深渊科考,均在深渊探测和装备研发上取得了卓越进步。
就在深海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专心钻研、埋头苦干的时候,作为属地保障的三亚市政府,也在实施“海陆空”科技创新战略、培育具有海南独特优势的未来产业中,为其中的“海”即深海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多方扶持。
据了解,近年来,三亚市科工信局在中科院深海所项目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园区建设等方面给予了资金扶持和支持。
接下来,三亚市科工信局将在针对“海陆空”产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对深海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服务和科技项目立项等扶持,努力促进科技和海洋产业融合创新,推进人才交流和成果转化,积极打造海南深海科创中心,加快深海科技产业园建设。
大国重器: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 载人潜水器
中科院深海所对深海的探索仍在继续,其中重要突破点,就在深海科技装备制造上。
“深海勇士”号肩负重任。这是一艘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由中科院深海所联合国内多家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共同制造,是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十二五”重大项目“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支持研制的深海装备,也是中国继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之后,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但与前者不同。“深海勇士”号是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在2017年8月至10月首次载人深潜试验中,“深海勇士”号成功通过考验,交付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并于2018年3月对公众开放参观。让大众首次见识到了这件大国重器的“庐山真面目”。
“‘深海勇士’号可抵达我国领海所有区域和国际上的科考热点,最重要的是,它能带动一批深海通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装备国产化率。”中科院深海所负责人丁抗介绍,“深海勇士”号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也标志着我国全面拥有海洋大深度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深海勇士”号的研发制造,也带动了相关材料、装备制造技术的国产化。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工程技术部主任阳宁介绍,“由原来的主要依靠进口,到我们完全可以自制,我们可以制造钛合金,制造浮力材料,我们能够做到4500米的水声通讯,这已经大大领先其他国家。”
围绕“深海勇士”号即将开展的科考活动,深入研究的同时也能带动一系列产业技术的进步。阳宁举例,深水设备、视频设备、材料制造、探测工具,甚至游戏开发,都可以形成产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那么,“深海勇士”号能在哪些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呢?阳宁表示,“深海勇士”号将会用于水深不大于4500米的所有的海域的科学考察,比如说海底热液和地质构造的活动研究,水下考古、救援、搜寻等,“希望能够利用’深海勇士’号发现新的自然现象。”
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要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包括开展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研究,争取在“十三五”实现万米下潜。(策划/肖皇 撰稿/苏静 图片/武昊)
原文链接:http://www.hnwenming.com/news/201849/201849851322901151.htm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备案证号:琼ICP备13001552号-1
琼公网安备 46020102000014号
地址: 三亚市鹿回头路28号 邮编:572000 网站维护:深海所办公室 邮箱:office@idss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