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成立于2014年12月,主要开展深海声、光、电、磁及其它传感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提取、发布等相关技术。
一、主要研究方向
1、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技术
深海信息流是指海洋观测信息获取、传输、存储、计算、发布的链路过程,能够将观测结果更深层次地用于信息获取方法的修正,以提高观测精度、效率或节约能源,形成海洋观测“信息的流动”。
深海信息流需要着重开发和突破的问题为在信息链路过程中以及促使其构成循环的过程中如何能够降低成本、延长工作时间、形成持续观测、获取整合的有效信息,构建比传统海洋观测网络更加经济、智能、小型化、适应能力强的信息系统体系。
深海信息流可持续观测系统示意图(引)
2、多元化观测平台构建与深海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技术
研究多元化观测平台构建技术。开展系列化深海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研制,包括温度、压力、电导率、湍流以及具有感应耦合通讯功能的传感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物理海洋传感器的国产化;开展无缆式湍流混合剖面仪研制,可搭载剪切流探头、压力探头、快速温度探头、电导率探头等多种观测传感器,填补国内在深海湍流观测领域的技术空白;开展自主技术感应耦合潜标,坐底平台等多元化的观测平台技术研究,为平台载荷传感器的功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与英国OSIL实验室合作(http://www.osil.com),构建了国际上首个面向深渊环境的国际深海传感器标定与校准联合实验室(International Joint Laboratory for Deep Sea Sensors Calibration),打造了一套具有深海工程特色的海洋仪器设备标定、计量、测试平台(如水下耐压检测等)的完整工程服务体系,建立了开发深海海洋仪器设备监测的共享平台,服务于中科院深海所深海物理海洋观测类传感器的标定与检测,并为其他涉海单位提供包括温度标定、压力标定、盐度标定等多元化标定检测服务。
标定实验室
多元化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
3、海底地质层环境测量及图像解译技术
研发适应不同海底地质环境观测需求的探测装备,并分析富钴结壳的衰减、吸收、造影与结壳体积、形状及矿物含量之间的关系,获取富钴结壳分布和基岩地质层结构的计算数据,分析海底沉积地质层成分、比例、孔隙度分布的声学衰减、吸收和分层特性。
海底地质层图像解译示意图(引)
4、海洋大数据融合技术
深海信息伴随着大数据的迸发式呈现,这些数据来源于不同的机理,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可信度、不同的时空尺度出现。海洋大数据融合技术就是挖掘数据之间内在的联系,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有效的信息,研究大数据的云存储、并行计算方法,加快数据发布时效性,整合学科之间的信息资源,形成关联可扩展的数据更新机制,发展信息融合发布技术,以全息的形式揭示复杂海洋动力现象、水下目标场景、海洋生物生态环境,支撑所内其它学科的发展。
深海信息可视化观测及大数据处理示意图
研究团队:
郭威,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深海工程技术部副主任。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授权专利40多项,出版专著一部。2012年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洋局先进个人,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称号,2019年获海南省领军人才称号,2013年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田川,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海工程技术部主任。先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十余项。
徐文,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首席专家。
曾任中科院声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海洋工程系研究科学家。美国德立台 RD 仪器公司(Teledyne RD Instruments)研究科学家、高级研究科学家、项目经理。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浙江大学信号空间和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
多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成员,2002年美国声学学会会员,2004年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
邮箱: wxu@zju.edu.cn
沈斌坚,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副主任,获得“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的宽带信号处理方法”、“用于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的相控换能器阵和相控方法”、“相控阵三维声学摄像声纳的阵处理方法”等发明专利授权。1999-2006年担任“H/SQG-206A型拖曳线列阵声纳”副总设计师,获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2017年担任“相控阵声学海流剖面仪”总负责人,获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深海内波声学实时探测系统”获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相控阵三维摄像声纳实时信号处理和图像构建关键技术”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工程技术部主任和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
郭新新,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电子学、电子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硕士、博士。
主要从事深海目标探测、海流感知、海底地貌测绘等声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及深海声学设备研发工作。
刘立昕,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硕、博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主要从事海洋数据传输、信息融合与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研究工作。
徐高飞,博士,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沈自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
主要从事深海智能系统与装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自主水下机器人、新概念水下机器人、深海载人潜水器等装备的总体设计、工程研发与智能控制。
徐霄阳,博士,工程师。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
主要从事海洋传感器技术、感应耦合通信技术研究以及海洋多元化观测平台研制工作。
张胜宗,硕士,工程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海洋物理传感器结构设计、多元化平台集成观测等研究工作。
王晨,硕士,工程师。
厦门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水声通信、感应耦合通信、卫星通信等水下与水面通信技术的研究,以及观测平台系统集成研制。
吕成财,硕士,工程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水下智能导航制导控制理论研究、模拟电路前端设计工作。
孙宇,硕士,工程师。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深海智能探测装备结构设计工作。
兰彦军,硕士,工程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深海装备电控系统设计与实现工作。
符一凡,硕士,工程师。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水下装备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与调试、设备集成等工作。
高森,硕士,助理工程师。
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自主航行器等平台开发,负责软件编程及调试方面的工作。
骆海明,硕士,助理工程师。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从事水下设备研发,负责液压系统及机械结构方面的工作。
张磊,硕士,项目助理。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硕士。
主要从事研究室及项目的支持工作。
王春辉,大专,技术员。
淄博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主要从事物理海洋传感器的组装,打压,测试等全流程的实操性工作。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备案证号:琼ICP备13001552号-1
琼公网安备 46020102000014号
地址: 三亚市鹿回头路28号 邮编:572000 网站维护:深海所办公室 邮箱:office@idsse.ac.cn